在惠南镇黄路老街上,有一幢白墙黛瓦的百年老屋,门口上方挂着一块“友道文化室”横匾,十分醒目。这是黄路村几位有识之士创办的一个“图书室”,老党员周锦敏坚持20年担任“友道文化室”管理员为村民服务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。
老屋白墙黛瓦,看上去朴素大方。
一进门,就能看到满屋的书架,5千余册图书和1千余册杂志及多种报刊,分门别类,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科学、医学、保健、文学,少儿读物应有尽有。见到老周时,他正忙着整理图书杂志。
周锦敏
老周今年68岁,中等身材,活泼开朗。当过兵,种过地,还曾当过村支部书记和毛纺厂宣传科长。1998年,出生于黄路村的朱长超、彭钢等人发起为村民办了个读书看报的“友道文化室”,老周非常支持。他与彭钢等人一起,做了书架,收集和购买图书。
由于朱长超、彭钢都在外工作,周锦敏、杨文化、沈文兴自告奋勇,志愿为大家服务。当时老周还没有退休,他利用业余时间负责图书室的日常管理工作。退休后,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图书室工作中。在他的带动下,朱翠萍、沈文新、姚月英等8位村民志愿者加入了图书管理工作。
老周说,“友道文化室”能坚持下来,靠的是志愿奉献和爱心接力。三间老屋和每月的水电费都由房子主人朱长超无偿提供,书架、图书等是朱长超、彭钢等人捐赠的。创办二十个年头,友道文化室投入资金近二十万元,只为让村民有一个读书和交流的地方。在镇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和黄路村的大力支持下,近年来增添了许多新书刊,并提升了服务水平。
55岁的村民朱国才经常来看书,受老周做义工精神的感染,他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担任图书管理员。原先是每逢周一到周五下午开放,老朱觉得双休日也应该开,在他的提议下,现在双休日下午也开放了。
村民都喜欢到这里来坐坐
70岁的张德新是一位农民,家住在老街上,他几乎每天都要来看书。老张说,他喜欢看书,经常来借阅历史人物和养身保健等方面的书刊,友道文化室不仅是图书室,也是村民的“文化室”、“议事堂”,还为村民提供法律、科技、教育、保健、婚姻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,因此村民都喜欢到这里来坐坐。
友谊村2组老瞿对“友道文化室”怀有特殊的感情。他说,他和妻子都是种田人,女儿从读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,喜爱到“友道文化室”借书读书,10多年前女儿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。草屋飞出金凤凰,“友道文化室”功不可没啊。
老周说,中小学生是他们的重点服务对象,这里有《初中生优秀作文》《咬文嚼字》《创新作文》《课堂内外》《中考优秀作文》等书刊,很受中小学生欢迎。
有趣的是,村民到这里借书,只要登记一下就可以,并没有归还日期限制。但乡亲们总是有借有还。老周说,读书净化人的心灵,这么多借书的人,从没借了不还的。黄路村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考上大学的孩子较多,历年来清华、复旦、交大毕业的就有30多人,因此被称为“秀才村”。
老周热心公益,老伴曹天妹及家人非常支持。老伴曹天妹在做好好家务之余,还经常到社区参加巡逻值班,和老姐妹们一起参加公益活动。女儿、女婿耳濡目染,也经常到社区为孩子们义务教歌教舞讲故事。2017年,周锦敏家庭被惠南镇授予“热心公益一家子”荣誉。
老周说,为村民服务做公益,我觉得很充实,很有意义。我还要坚持做下去。
友道文化室
老屋东西两侧有装饰性高墙,墙起落变化,线条流畅。边墙上端用黑瓦做成优美的形状,给人一种飞逸的感觉。
屋脊似一条用黑瓦做成的长龙,东为首,西为尾,远远看去,很有气势。
周锦敏和“读书达人”朱长超。
前堂和后堂有两块宽大的看方,上面细致地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。人物都是官袍,官帽,大约是中举升官之类的佳话。
老周还发起组织了合唱队和骑游队,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。